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宁波小伙35年徒步30万公里,被称“天下第一疯”,59岁客死他乡

    信息发布者:陈永发
    2021-11-10 19:09:25   转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就像一趟旅程,从迈出一步开始,直到死亡才会停止前进。谢建光深刻明白这样的道理。


    从他24岁那年开始,到59岁结束,他一共靠自己的脚步,徒步走了30万公里。


    谢建光从浙东出发,走过西北地区广阔无垠的沙漠,穿过南方地区的崎岖山路,踏过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对谢建光而言,他的人生,确实“一直在路上”。


    文章图片1

    他的行为,让他收获了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天下第一疯”。


    到底是什么契机,让他开始了这条徒步旅行的道路?


    徒步旅行的开始:穷游之旅

    谢建光出生在浙江鄞州的一个临海的小村庄里。


    他的家境并不好,而造成他的人生雪上加霜的是,17岁那年,谢建光被查出来有先天性心脏病。


    谢建光在杭州的医院做了开胸搭桥手术,终于让自己的身体逃脱了病魔的掌控。


    由于家境贫寒,加上自己在鬼门关走了一趟,谢建光在当时,已经对世俗的一些东西,开始产生了豁达的心态。


    文章图片2

    之后,谢建光准备去杭州大学的中文系旁听,然而他没有正规途径,乡村出来的愣头小子也不知道怎么去办证明,所以他的求学之路就此夭折。


    这件事给谢建光很大的打击,让他开始寻求人生新的道路。


    在老家的床上,他意识到了自己在经过了贫穷、疾病、失学之后,内心有个更令人向往的存在。


    那便是大自然。


    大自然公平地给予每一个人馈赠,不会因为那个人的任何外在条件而有所亏待。


    谢建光动起了走遍祖国大好山河的念头。


    文章图片3

    他向来是说做就做的人。


    于是,在23岁那年,谢建光背上了一个大背包,包里装着几件简单的衣物,一条薄被,一本《海涅诗选》,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兜里揣着150块人民币,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家里。


    谢建光的目的地是云贵高原,一路上,他住在桥底下,睡在山洞里,洗澡是靠溪流解决的,吃饭是在野地里刨菜根。


    其实以谢建光当时的“财产”来说,150元并不是个小数目,但是他自己来说,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远门,所以他想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文章图片4

    野外、溪流、山洞,这些都是最接近大自然的地方,谢建光在这段时期里,不仅锻炼了在野外的独立生存能力,也完成了他的贴近大自然的梦想。


    有时候,谢建光也会经过城市,他会去小卖部买一些馒头、芋头之类的,再买些盆子,将粗粮放进盆子里,用自己堆起来的火堆来煮熟这些食物。


    文章图片5

    有时候,谢建光在城市里并不是购买物资,而是去捡一些剩饭剩菜吃。


    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丢脸的,从小过惯苦日子的谢建光来说,只要他是自由的,那么填饱肚子就可以了。


    为了维持生计,谢建光开始了拾荒的“职业道路”。


    那个年代,道路还不似现在这样都是柏油路,而是凹凸不平的,总有一些车辆零件,在颠簸中会掉落在马路上。


    谢建光便将这些零件捡起来,收集在一起,之后再拿去卖废铁的地方卖掉。


    而这样居然也能让他一天有10元到15元的收入。


    文章图片6

    当然,也不是所有时候都有零件可以捡,谢建光就沿路去找人家打零工,插秧、油漆、木工,这些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学习的本领,都用在了这个上面。


    而谢建光赚的钱,除了一些基础生活用度之外,他一定会买的东西,就是书。


    除了行走之外,谢建光就是在读书。


    三十多年间,他买了过万本书。


    但行走带不走那么多书,所以他就会把书赠送给沿路遇到的人。


    谢建光曾说过,他送书的对象,都是真正爱书、懂书的人。


    文章图片7

    徒步旅行的战车:衣食住行都相伴

    一开始,陪伴谢建光的,只是那个笨重的大背包。


    但是时间长了,谢建光开始有了别的想法:背包行走还是不太方便,他需要一辆车。


    谢建光的想法非常朴实,他并不是想要那种可以跋山涉水的越野车,而是他自小在农村长大经常看到的,那种运送农作物的手拉车。


    就这样,凭借着谢建光做木工的手艺,他给手拉车来了第一次改造。


    手拉车的三边都安上木架子,钉上木板墙,顶上盖个铁皮,只在拉手的地方空出来。


    这样一来,这个手拉车就是一个半封闭的空间。


    文章图片8

    他可以在里面避雨,也可以在找不到山洞的情况下,找个平地就能睡觉。


    而且,到了冬天的时候,气温很低,手拉车的空间更有助于保暖。


    谢建光就在这片狭小的天地里,听着车外的雨声,一边打着手电筒,一边读书,有时写着自己的所见所闻,将它汇总成笔记。


    可以说,有了这辆手拉车之后,谢建光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他将手拉车亲昵地称呼为“琳达”,可见他对车的喜爱。


    但是,车子毕竟还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再加上在风雨中颠簸,所以用废的次数也渐渐变多。


    文章图片9

    谢建光的车子造了有五次之多,但是还是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


    有一次,他行至广州的时候,一个好心人看到谢建光的木头车几近散架,于是决定帮他的忙。


    那个好心人让自己的企业,给谢建光做了一个量身定制的不锈钢车。


    谢建光自己形容是这样的:该车体长2米,身高八十五厘米,横阔七十八厘米。


    看得出来,这辆车的外在已经完全升级,谢建光横躺着在里面自由活动完全没问题。而里面的设计,也让谢建光非常窝心。


    文章图片10

    手拉车是个拉门装置,里面也安装了小盒子,可以分类摆放谢建光的衣服、杂物、炊具、食物和书籍。


    可以说,升级版的手拉车,已经完全成为了谢建光最完美的家。


    很多人都觉得谢建光的手拉车太过简陋,但是对谢建光而言,这个随处都可以跟着自己行走的“家”,才是他一生的港湾,胜过五星级酒店。


    手拉车,就这样作为谢建光的战车,陪伴谢建光穿州过省、穿山过海,走过了30万公里的祖国旅途。


    文章图片11

    徒步旅行的凶险:差点饿死在山林

    云贵高原是谢建光徒步旅行的第一个目标。


    所以谢建光对云贵高原含有特别的感情,他也去过云贵高原三次。


    但是这三次的旅途并没有他想象中那样,有种了却心愿的如释重负感,反而有两次去的时候,都有着惊心动魄的冒险经历。


    第一次到达谢建光还没有完全领略到云贵高原的自然风光,他便陷入了迷路的难题。


    他在一个山区中,跋涉了整整一天,却完全无法从山中走出去。


    文章图片12

    而就在这个时候,雪上加霜的是,突然黑云压顶,雷声作响,大雨滂沱而至,谢建光瞬间就从头到脚淋了个透。


    虽然他早已习惯了风餐露宿,也不在意冒雨前行。


    但随着大雨越下越大,他意识到大雨即将会造成山洪暴发,而他如果继续走下去,则会被山洪淹没。


    于是谢建光找到了一个山洞,他大喜过望,走了进去。


    文章图片13

    结果遇到了另一场噩梦:在山洞的中央,他看到了一口棺材。


    而最为惊悚的是,棺材板已经散开了,里面的白骨都已经散落了。


    谢建光也感受到自己无意间踩到了白骨,顿时汗毛生起。


    为了表达自己并非冒犯的心意,谢建光将棺材外的白骨都放回棺木里,并一直说着对不住。


    他就在这样惊悚的场景中,和棺材、白骨渡过了一个暴风雨之夜。


    文章图片14

    除了第一次之外,还有第三次去云贵高原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事情。


    当时,谢建光走在一条机耕路上。


    突然一辆机动三轮车呼啸而过,将谢建光给撞飞,摔在了一个偏僻的甘蔗地上。


    而更让他觉得糟糕的是,他的腿受伤了,无法动弹。


    当时,谢建光第一时间就开始大声呼救,但是这个甘蔗地居然没有一个人过来,他知道自己呼救无效,便想其他的办法。


    文章图片15

    谢建光曲折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随性的性格,于是谢建光决定先躺在甘蔗地里,舒舒服服地休息一下,养精蓄锐了再去思考别的问题。


    可以说,正是他的这种个性,救了他一命。


    他在这个甘蔗地,一躺就躺了五天之久。


    在这五天的时间里,他随身携带的干粮早就已经吃完了。


    于是,他便就地取材,选择了甘蔗地里的甘蔗。


    凭借着这些甘蔗,谢建光熬过了五天的时光。


    文章图片16

    五天之后,谢建光的脚可以动了,于是忍着剧痛离开了甘蔗地。


    谢建光这种类似的经历,在他的长途旅行中数不胜数。


    他曾经遇到过洪水,行李被洪水席卷一空,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他只能挖树根,吃死老鼠。


    文章图片17

    徒步旅行的爱情:终继续浪迹天涯

    在二十五岁那年,谢建光遇到了他人生的初恋。


    当时谢建光在一个子弟学校旁边的操场上露宿,将他随行的背包,和自己写的文稿放在身边,沉沉睡去。


    当他醒来时,却发现一直以来奉若珍宝的手稿不见了。


    于是他挨家挨户地跑去问别人,有没有发现他的手稿,又在操场上喊着,有没有人偷他的手稿。


    很多人都围了上来,对他的行为表示不解。


    文章图片18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女孩红着脸走了过来,说文稿是她拿的。


    原来女孩看到他手上的文稿,便一时兴起读了起来,结果居然着了迷,拿回去读了。


    本来想着读完就还回来,没想到谢建光先醒来了。


    就这样,谢建光跟这个女孩相识了。


    女孩是学校的老师,和谢建光一样喜爱文学。


    文章图片19

    谢建光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精神伴侣。


    他在子弟学校下的操场住了三天,和女孩一直谈论他们喜欢的文学,和对人生的见解。


    在这三天之内,谢建光遇到了爱情。


    在这三天之内,女孩也带着谢建光去剪头发、给他买衣服,还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和粮票塞给了谢建光。


    但是谢建光还是走了。


    谢建光走之后没多久,便收到了女孩寄来的信,女孩对他表白了心意,并且让他做出是落地生根,和她共结连理;还是天各一方,从此永不相见的决定。


    文章图片20

    思虑万千之后,谢建光知道,自己一生的追求并不是成家立室,而是更广阔的天地,和永不停歇的行走,于是他拒绝了女孩。


    之后,他又遇到了其他女孩。


    他在泉州遇到了一个开照相馆的女孩,她和其他街坊都知道,来了个喜欢在路灯的灯光下写作的流浪汉。


    她笃信上帝,有空的时候就会跟谢建光聊天,还会给谢建光送衣服、送食物。


    谢建光和她交往了四个月,知道她的丈夫在很早之前就抛弃了她和年幼的儿子。


    文章图片21

    后来谢建光离开,他们二人也经常电联,没有了男女朋友的羁绊,二人也如朋友一般聊天。


    谢建光喜欢听她如银铃一般的笑声,能够治愈他的心灵。


    在谢建光的徒步旅行的人生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女孩,有怀揣着梦想的年轻少女,有希望谢建光的人生勉励自己儿子的单亲母亲,谢建光在她们身上,感受到了一份女性的温柔力量。


    而他也在这期间,遇到了许多好友。


    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给谢建光的温暖和关怀,都是完全相同的。


    文章图片22

    徒步旅行的友谊:驴友在黑河送终

    谢建光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遇到一些朋友。


    那些人,都会对他的经历感到好奇,而他也会对那些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谢建光走进了一个侗族的山村。


    山村里的人都姓谢,听说谢建光和他们同姓,他们顿时有种有朋自远方来的欣喜。


    朴实的村民将珍藏的族谱拿了出来,看看谢建光和他们家族有什么渊源。


    文章图片23

    那个年代,识字的人很是了不起,谢建光因为识字,村民都将一些古书拿出来给他阅读。


    他被村民安顿在家中休息,一住就住了一个月。


    在这个月中,他和村民一起劳作、一起聊天,仿若他一直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份子。


    在他临走的时候,村民都出来给他送别。


    他的包裹里塞了许多腊肉和干菇。


    就这样,谢建光每经历过一个地方,就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喝喝小酒,聊聊故事。


    文章图片24

    谢建光广结好友,有些朋友是自己开公司的,因为俗务缠身,没办法像谢建光一样四处奔走,心里很是羡慕。


    他们会给谢建光一些资助,希望谢建光继续走在路上。


    谢建光也会在他们困在人生的迷雾中的时候,作为一个旁观者,给当局者指点迷津。


    谢建光也结交一些外国友人。


    他的爱车“琳达”的名字,便是他的德国好友雷克提议取的。


    雷克是他在戈壁时相识的,当时他的另一个东北驴友,还以为雷克五十多岁,但其实他当时才28岁。


    文章图片25

    2018年,谢建光徒步来到了黑龙江的黑河市。


    当时,他已经感觉到身体不适,以为和以前一样,只是小病小痛。


    路上遇到的驴友发现了他的不适,把他送到了宾馆,让他好好休息一下。


    但是没想到的是,这次病情开始恶化。


    他的双腿开始浮肿,也有了便血的症状。


    文章图片26

    宾馆工作人员,将他送去了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河的驴友都纷纷赶过来,去查看他的情况。


    许多网友都在千里之外,为谢建光的病情表示了担忧。


    17岁那年,谢建光从病魔手上逃了出来;然而59岁这年,谢建光却还是无法逃避死神的降临,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谢建光的一生都在行走,他在自然风光,和不同的人的接触中,体会到了人生的感悟。他没有家室、没有妻儿,孑然一身离开。但是对他而言,是最好的一生。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